李巍/《第一财经日报》/20090116
疯狂过后,需要反思的不仅仅只是开发商,因为相对于开发商简单的“等待”而言,政府正面临最棘手的“解决方案”难题。
去年年底,广州市房地产协会披露的一则信息显示,截至目前,2007年出让的地块中,有五个“地王”级别的地块遭受开发商“拖欠地价”,五地块的总成交金额高达160亿元。这些地块分别为金沙洲地块、科学城地块、珠江新城地块、番禺地块、员村地块。坊间有未经完全证实的传言称涉及的开发商有保利、富力、金地、恒大以及一家号称有新加坡背景的投资公司。
虽然目前官方未披露拖欠的实际金额,但巨大的拖欠额度无疑给广州2007年光辉的土地收益蒙上一层阴影。数据显示,2007年广州市土地出让金收入207亿元,较年初预算90亿元超收117亿元。一年超过200亿的土地收入,在广州历史上可谓罕见,但扣除被拖欠的金额,实际收入并不容乐观。
土地出让金被拖欠的原因各有不同。有开发商自身资金问题想放弃地块的因素,更有政府未能交地所导致,如金地等正遭遇的困境。
事实上,为了平抑过快上涨的房价,广州于2007年年初制定“开闸放地”的策略,当年计划供应的土地量为5平方公里。对于数倍于以往供应量的工地计划,国有土地储备部门面临的压力在于:将属地范围内的生地在短时间变为可以交付出让的熟地。最终,不少没有完结早期征地拆迁手续的地块,硬生生被推向了市场。
如今,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未明了,土地风光出让的场景难以再现,摆在广州相关部门案头的几宗悬而未决的“地王”,迟迟未有盖棺定论。
只不过,纳税人可能需要承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,即开发商在炒高地价之后,最终却无需对自己的行为埋单。
阅读:
4750
次
2009/1/17 9:40:00